在2014年11月20日出版的“中国微创神经外科杂志”上,中国专家就面部痉挛的诊断和治疗达成了共识。
建议的要点如下:
一.概述
面肌痉挛(HFS)是指单侧或双侧肌肉(眼肌、面肌)反复发作性、不自主性抽搐,情绪激动或紧张加重,严重时难以睁开眼睛,口腔偏转,耳内抽搐。
它在中老年更常见,女性比男性略多,发病年龄更年轻。虽然面肌痉挛主要发生在一侧,但双侧肌痉挛并不少见。
二、诊断、诊断
主要取决于特征临床表现,相关辅助检查包括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卡马西平治疗试验。
1.电生理检查包括肌电图(EMG)和异常肌肉反应(AMR)或侧扩散反应(LSR)。
2.影像学检查包括CT和MRI,以鉴别可能引起面肌痉挛的颅内病变。
3.面肌痉挛患者在发病初期普遍有效地治疗卡马西平(少数患者可能无效)。
三.鉴别诊断
1.双侧眼睑痉挛:双眼睑反复发作的非自主眼常同时发展为眼睑疾病,患者常有睁眼困难和泪液减少的问题。随着病程的推移,症状总是局限于双侧眼睑。
二。主要证候:患者常发生双眼睑反复发作,但随着病程的延长,眼裂下方的面部肌肉逐渐出现自发抽搐,显示两侧面肌运动异常,随着病情的加重,肌肉痉挛范围逐渐向下扩大,甚至累及颈部、四肢和躯干肌肉。
3.咬肌痉挛:对于单侧或双侧咀嚼肌痉挛,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上下颌咬合紊乱、磨牙及张口困难,三叉神经运动支病变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4.面瘫后遗症:同侧面部表情肌运动受限,同侧口角不抽搐,根据面神经麻痹的确切病史可区分口角和眼睑的相关运动。
四.治疗
1.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卡马西平、沙西平、地西泮等,替代药物有苯妥英钠、氯硝西泮、巴洛芬、托吡酯、加巴喷丁和氟醇。
二。肉毒毒素注射:常用的药物是注射用的A型肉毒毒素。
3.微血管减压:适应症包括:原发性面肌痉挛的诊断明确,头颅CT或MRI排除继发病变;面肌痉挛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手术强度大;在疗效差、无效药物过敏或毒副作用的情况下,应积极手术治疗;MVD术后复发的患者可再次手术;MVD术后早期手术无效,如认为第一次减压不充分,AMR阳性,则可考虑早期再手术。
五.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脑神经功能障碍、小脑和脑干损伤、脑脊液漏、低颅压综合征等。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九江牙医推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