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医患关系,就像“先有蛋,还是先有鸡”一样,是个解不开的难题,明明都是弱者的医患双方,却走到了天平的两端,互相角力。有时候人们太执着于自己的立场,就会失去公允的判断。不过医生也会生病,也会成为患者,这时站在另一个角度观察问题,可能会有更多的思考。
我是一名普通的生殖科医生,每天都在接触患者,所以如何处理好医患关系,是我经常想的问题。最近我因为需要补牙,也作为患者经历了一次就医体验,谈不上愉快,却也值得反思。
失 约
在补牙之前,我已经在这家医院拍了片子,并约好了医生周一下午补牙。结果当天下午去后,导诊告诉我,医生下午休息,不在医院。我听到这消息,心里就有点着急,忙说,我和医生提前约好的,那她休息前有没有安排过我补牙的事情?
导诊这时已经有些不耐烦了,敷衍地说,不清楚,反正下午休息了,你打医生电话再约吧。我拨打了医生的电话,可是却被挂断,等了会也没再给我回电。
这时我心里就已经有些不痛快了,自己专程请假过来,却遇到这种事。
都说这世界上最坑人的就是这四个字——来都来了。我心想着自己都请好假了,就让导诊帮着挂了其他医生的号。
我是一名医生,每天出入医院,但第一次补牙时,因为挂了一个自己不了解的男医生,怕他补牙会很疼,竟生出了莫名的恐惧感。我突然想到,如果是我们医院的患者,发生了和我相似的经历,可能会更没有安全感,会更担心自己的境遇吧。
补 牙
见到医生,我更加紧张了。他50岁上下的年纪,戴副眼镜,板着脸不苟言笑的样子,很像扑克牌里的方片K,后面我且称为他K医生吧。
K医生身边还有另一名医生和一位护士,手上不知道在忙着什么。K医生让我躺到床上,问我是什么情况。
我把自己的情况说了一遍,前两天拍了片子,今天来补牙。K医生又问,牙怎么了,什么症状?我赶忙描述病情,却发现K医生有些心不在焉。果然当我说完后,他一脸懵圈地说:“啊?你再说遍……”
我这个人出了名的怕疼,平时打个针都能分分钟哭给你看。说完病情,我就一直在问K医生,补牙疼不疼。许是被我问的烦了,K医生很生硬的回了我一句“疼”。
K医生看完了片子,对护士说,拿钻!我一听钻,心里更是慌了,忙说:“医生,我怕疼,您手下留情,轻着点来。”K医生毫不留情地说:“你还怕疼,牙都成这样了,我都不知道怎么给你补。”这时除了怕疼,我也开始怀疑这医生的技术到底靠不靠谱了。
其实开始钻了之后,那种疼是可以忍受的,不像担心的那么夸张。最后,这次也没有补牙,只是上了药,不过是K医生最后才告诉我的。
反 思
坦白说,这是一次很不愉快的就医经历,槽点满满。不过,与其吐槽别人,不如躬身自省。孔子曾经曰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些问题是否也在我身上发生过?我在服务患者的时候,还有那些不足?
在处理医患关系时,同理心很重要。患者来到医院,心情肯定不会很好,而且由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会产生不安全感。这时候如果医生再对他们爱答不理,更会加大他们的压力,使整个就医过程体验下降,医患关系也就变得紧张。
但如果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事情可能会更顺利。比如平时我给患者打针,我会告诉她们哪个不疼,哪个有些疼但能忍受,哪个真的很疼,您坐着打吧。我觉得这样做对患者是有帮助的,因为不说,她们更害怕、紧张,这样也不利于我们操作。
所以,当医生给患者足够多的关注和同理心时,服务才能做到位,就医体验才会变得优质,医患关系才会变得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