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 | 拔牙:诗歌里的社会【精选】

2023-05-10 14:56:27

点击关注【诗歌阅读馆】,了解更多诗歌与公益的故事。


一起进入“读诗吧,孩子”系列公开课的

温习时间



May 15  第13讲

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是

一节来自大洋彼岸的公开课,

廖卉萍老师

从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角度

分析社会背景及其对诗歌阅读创作的意义。


 点击音频,温故知新 

边听边看

  诗歌里的社会  课堂讲义  


各位晚上好,感谢大家参与今天的“读诗吧孩子”的系列课程,也很荣幸今天有机会和大家分享关于诗歌阅读的一些想法。这个系列课程的主题是关于“河流”的内容,那么我今天的主要内容就是针对国内国外几首我自己比较喜欢的大家熟悉的和河流相关的诗歌,谈一谈我们在诗歌阅读和写作中的如何从诗歌文本来还原社会或者历史的某些瞬间,从而来加深对诗歌社会意义的理解。

 

我们欣赏诗歌的时候,古人对诗歌的两个重要的理论就是,“诗言志”和“诗缘情”。我们现在的中小学要求孩子们读诗,也基本上是从这两个角度入手。不论“言志”还是“缘情”,最终都离不开读者对于诗歌的“同理心”——“compassion”。这种同理心都要求我们在诗歌阅读中对诗歌的文本具体深入的解读中去和诗歌的作者在认识上沟通。很多时候我们对一首诗的体会,其中的情感和观念,其实都是从诗歌文本细节中产生的,在诗歌阅读的过程中,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是,提出自己的疑问,有很多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问题,但我们产生了疑问以后,这些问题就是我们可以继续深入的一个入口了。当我们能够从这些入口深入下去的话,诗歌的阅读理解能够做的很具体翔实,而且会特别有意思。

 

我们阅读诗歌,从文本的角度精读的话,无外乎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从内容的角度去理解诗歌,一般和其他文学作品的角度比较一致,大致也是从GRAPES这个几个角度来看, G—geograhy,R—religions,A—art和 architecture,P—politics and people,E—economy,S—science或者society。

 

我们就诗歌的例子来分析,这样大家可能更好理解一些。诗歌和其他的各种文学形式一样,当我们努力从细节上把诗人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来对话的时候,我们会从中得到很多更有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中国诗歌里的社会


1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的《赠汪伦》大家都很熟悉了,我们一般都说这首诗的朋友之谊。如果在这首诗的阅读过程中,我们提出几个问题:


  1. 开头的“李白”这样把作者自己的名字直接放到一首诗里,这样的写法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来看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诗歌的形式演变,李白的个性特点)tone诗歌的定调。


  2. “踏歌声”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作者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和状态来“闻”这个声音的?为什么会“忽闻”?这五个字表达的内容特别多——第一,“踏歌声”包含了一个社会民俗的问题,什么时候会有踏歌声?在什么地方?踏歌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式?是怎样载歌载舞的?社会作用是什么?这样一来,踏歌的形式、汪伦踏歌的水平,都会从大家对诗歌的设想中出来。所以简单的“忽闻岸上踏歌声”有社会民俗、有关于人物形象的描写。


  3. 如果在这首诗的阅读中,让我们刻画“汪伦”这个人的形象的话,我们如何用几个词语来描述他?(人物形象)


其实我们还有很多问题可以问,每一个问题如果深入,都可以从GRAPES的某一个角度来帮助我们还原历史的某一个瞬间,在那一个瞬间我们和诗人互相理解。比如“桃花潭”在哪里?这是地理和历史的问题。李白从哪里来到桃花潭,如何来,为什么来,他要到那里去,为什么去,如何去?这是社会的问题。“千尺”究竟有多深?这是历史与科学的问题。


就《赠汪伦》,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们会有一致的答案吗?——不会。一定会是开放式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或多或少都是有出入的。但是大致的方向是一致的,就是我们对这首诗歌的共同理解。比如诗歌诙谐的形式、表现朋友的情真意切,至少在这种理解上,我们能够把李白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进行想象、假设和理解。

 

然后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一首杜甫的诗,江畔独步寻花,这首大家更是耳熟能详。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几个问题来还原作者和他的时代背景。


2

              江畔独步寻花·六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

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 “黄四娘”是谁?为什么“黄四娘”会出现在这首诗里?“黄四娘”住在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诗人的生活和诗人的生活背景,诗歌的形式,杜甫在诗歌的形式上的开拓,杜甫诗歌在不同年代的被认知程度,杜甫诗歌的多样性)


  2. 作者为什么要“独步寻花”?——季节,性格,生活,想想诗人是一个中年男子,独步寻花系列一共7首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3. 诗人写“花”“戏蝶”和“娇莺”,如果我们要还原诗人当时的环境的花,这里有什么花,什么蝶,什么莺,它们的颜色,声音如何?——环境,生物,诗歌的象征意义。


  4. 杜甫草堂和浣花溪的过去现在,说说旅游发展的方向,如果让孩子们设计这个旅游景点的某一个部分的展示,或者让孩子们做一个宣传单子,该如何去做?


同样的方法,我们来看看大家都熟悉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3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我们还是从一些最简单提问入手:


  1. 作者在康河畔描写了哪些具体景物?金柳和影子,软泥,清荇,河水和波光,船。看看作者写的这个景物,如果你的面前有一张剑桥风景的实物图,可以把这些景物来比较,这样的景物组成会有什么特点?哪些是写实的,风格如何? ——中文的表意性,和图画的关系,然而这个诗歌的图画风格是不一样的,这样的中西结合从哪里来?


  2. “悄悄地来,悄悄地走”是写实还是作者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3. “来”为何而来?从哪里来?“走”为何而走?到哪里去?这样的行程的背景和感受如何?


最后一首中文诗歌,舒婷的《致橡树》,我们同样要通过诗歌,通过作者来还原社会或者历史的某一个方面或者一个瞬间。


4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1. 橡树是什么样的树?橡树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橡树”的象征意义在哪里?


  2. 木棉是什么样的树,木棉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木棉”的象征意义在哪里?


  3. 作者为什么会把这两种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他们的象征意义在哪里?我们要从作者生活的年代和环境来理解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诗歌中的现实与想象。


刚才在每一首诗分析中,我都提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其实不一定有一个单一的答案,可能每一个人的理解都会不一样。但是,这些问题能够给我们一些具体的方向。答案的复杂多样和开放性,其实也是诗歌的传情达意的开放性的表现。我们如果能够从这些我们take for granted的问题入手,诗歌的阅读从文本的角度来讲,会有意思很多。



英文诗里的社会


下面几首英文诗,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的关于河流的诗歌,斯宾塞的《迎婚曲》笔下的泰晤士河,这首诗很有意思,历史,文化,风俗,自然,,都在一首优美的诗歌里还原。


5

Prothalamion (迎婚曲)节选

Edmund Spenser(埃德蒙·斯宾塞)

 

CALM was the day, and through the trembling air

Sweet breathing Zephyrus did softly play,

A gentle spirit, that lightly did delay

Hot Titan's beams, which then did glister fair;

When I whose sullen care,

Through discontent of my long fruitless stay

In prince's court, and expectation vain

Of idle hopes, which still do fly away

Like empty shadows, did afflict my brain,

Walked forth to ease my pain

Along the shore of silver streaming Thames,

Whose rutty bank, the which his river hems,

Was painted all with variable flowers,

And all the meads adorned with dainty gems,

Fit to deck maidens' bowers,

And crown their paramours,

Against the bridal day, which is not long:

Sweet Thames, run softly, till I end my song.

 

There, in a meadow, by the river's side,

A flock of nymphs I chanced to espy,

All lovely daughters of the flood thereby,

With goodly greenish locks, all loose untied,

As each had been a bride;

And each one had a little wicker basket,

Made of fine twigs, entrailed curiously,

In which they gathered flowers to fill their flasket,

And with fine fingers cropt full featously

The tender stalks on high.

Of every sort, which in that meadow grew,

They gathered some; the violet pallid blue,

The little daisy, that at evening closes,

The virgin lily, and the primrose true,

With store of vermeil roses,

To deck their bridegrooms' posies

Against the bridal day, which was not long:

Sweet Thames, run softly, till I end my song.


……



朗费罗的《查尔斯河》,用欧洲的诗歌写美国的灵魂,这样的对比还是很有意思的。而且朗费罗的诗歌,在不同年代的人们的感受不同。


6

To the River Charles

Henry Longfellow (朗费罗)

 

River! that in silence windest

Through the meadows, bright and free,

Till at length thy rest thou findest

In the bosom of the sea! 

Four long years of mingled feeling,

Half in rest, and half in strife,

I have seen thy waters stealing

Onward, like the stream of life. 

Thou hast taught me, Silent River!

Many a lesson, deep and long;

Thou hast been a generous giver;

I can give thee but a song. 

Oft in sadness and in illness,

I have watched thy current glide,

Till the beauty of its stillness

Overflowed me, like a tide. 

And in better hours and brighter,

When I saw thy waters gleam,

I have felt my heart beat lighter,

And leap onward with thy stream. 

Not for this alone I love thee,

Nor because thy waves of blue

From celestial seas above thee

Take their own celestial hue. 

Where yon shadowy woodlands hide thee,

And thy waters disappear,

Friends I love have dwelt beside thee,

And have made thy margin dear. 

More than this;——thy name reminds me

Of three friends, all true and tried;

And that name, like magic, binds me

Closer, closer to thy side. 

Friends my soul with joy remembers!

How like quivering flames they start,

When I fan the living embers

On the hearth-stone of my heart! 

'T is for this, thou Silent River!

That my spirit leans to thee;

Thou hast been a generous giver,

Take this idle song from me. 


最后一首艾米莉·狄金森的《我的河儿流向你》这首诗歌很短,但是很有意思。诗歌的主题是love,就是“爱”。狄金森把一个女性作家强烈的欲望通过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它的历史、背景,是值得大家理解的。这么简单的诗歌,能够把复杂的内容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出来。而且,艾米莉·狄金森在美国、在女性主义研究领域的地位很高,这也是值得关注的。


7

The River Run Through thee

Emily Dickson(艾米莉·狄金森)

 

Blue Sea! Wilt welcome me?

My River wait reply—

Oh Sea—look graciously—

I'll fetch thee Brooks

From spotted nooks—

Say—Sea—Take Me!


上面提到的这些英文诗基本应该都有中文版的,可是诗歌翻译真是一个特别困难的事情,很少有诗歌能够完全传达原来的意义。由于有各种文化历史的差异,如果我们能够用同样的方法这样细致深入的研讨,会让英文诗歌的阅读有更多的方向,更多历史和文化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情绪的表达和理解了。



结语


上面我对诗歌的阅读提出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和理解,主要的目的是希望我们对诗歌的阅读能更多的从文本本身入手,同时能够更广泛的挖掘诗歌的社会历史文化的意义。

 

感谢大家能够听这节公开课,也感谢这个机会能够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诗歌阅读的一些方法和方向。希望谢谢大家能够来这里一起读诗,写诗,用诗歌的形式来“言志”“缘情”,交流和沟通!



 以上为课堂讲义,

 全文将列入“阅读馆丛书”正式出版 

 • END • 


下期公开课预告


主讲人:聂权

主题:《给孩子们的建议:写诗入门》

时间:2018年6月24日晚8:00



相关链接

津  渡丨童诗中的河流 (上)

津  渡童诗中的河流 (下)

童  子丨生命源头与生活流向

蓝  蓝丨奔腾在想象力中的河流

树  才丨怎么写河流

辛泊平丨诗歌与学校的现实关系

张  战丨向河流学习说话


“读诗吧,孩子”你一定要知道的事儿


“读诗吧,孩子”(美佳华杯)全国少年儿童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图片 | 网   络

编辑 | 甜橙树

做最好的诗歌公益推广平台 


长按二维码

关注“读诗吧,孩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九江牙医推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