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儿童护齿:养成正确习惯,越早越好

2023-05-10 14:56:27

从出生6个月时第一颗乳牙萌出,到12岁时恒牙替换乳牙完成,儿童时期的牙齿健康维护至关重要。正确刷牙和饮食习惯能否养成,乳恒牙替换是否顺利,将会对孩子一生的健康产生重要影响。而龋齿预防和乳恒牙替换是家长们特别关注的。

不过,在这当中,家长们也常常会有两个极端的认识误区:要么麻痹大意,如乳牙损坏后期盼恒牙萌出解决问题;要么反应过度,怕蛀牙不给孩子吃糖。


误区一:乳牙蛀了、掉了没关系,反正恒牙会长出来

在一些家长眼中,乳牙因为终究要被恒牙所替代,因此显得无足轻重。即便已经发生了外伤脱落或者是严重蛀牙而导致缺失,他门也不以为然,期盼着新的恒牙萌出来解决之前的所有问题。这样真的可行吗?


乳牙坏了影响恒牙,别不当回事

乳牙从2周岁半全部长齐,到6周岁左右开始换牙,直至12周岁左右全部被替换,大概有4年~10年的使用时间。乳牙在这段时间内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健康的乳牙有助于消化作用,有利于身心健康发育。正常的乳牙能够发挥良好的咀嚼功能,给颌、颅底等软组织以功能性刺激,进而有助于颌面部正常发育。我们可以看到,乳牙健康的儿童体格健壮,颌面部发育良好,性格活泼开朗。而患有严重龋齿的儿童,通常体格瘦弱,身材矮小,颌面部发育不良。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前牙大面积龋、前牙因龋或外伤导致的缺失,还会影响患儿的美观及发音,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不愿意与同伴交流。


其次,乳牙的存在不但为恒牙的萌出预留了间隙,还对恒牙的萌出起着引导作用,有助于恒牙萌出及正常恒牙列的形成。如果乳牙因为龋坏或外伤导致牙体组织缺失而变小,甚至早失,有可能导致相邻牙齿发生移位,使原来乳牙所占间隙缩小甚至丧失,给恒牙的萌出带来困难。而乳牙的早失,会失去其对下方继承恒牙萌出的引导作用,导致恒牙萌出困难或异位萌出。


此外,乳牙龋坏进一步发展为根尖周炎之后,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治疗,则有可能影响恒牙自身的发育,导致恒牙发育或矿化不良,可表现为恒牙形态异常、颜色异常或在牙面上有黄斑点等。


误区二:牙齿疼了才看病

有家长认为,孩子平时认真刷牙,只要牙齿不疼就不会有蛀牙的发生,即便是一些不疼的牙病,只要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应该没有问题。只有牙齿疼了才需要去看牙医。而事实上,等到牙疼才就医时,一些蛀牙往往已深入牙髓和根尖,治疗难度就会大大增加。


牙不疼不代表牙齿没问题

正确刷牙就能消除蛀牙隐患?事实并非如此。即便使用品质最好的牙刷、正确的刷牙方法,也只能清除口腔中大约60%~70%的牙菌斑,而牙菌斑正是导致儿童蛀牙的重要原因。所以,正确刷牙并不能杜绝蛀牙隐患。


其实,牙齿不痛并不代表牙齿没有龋病。与恒牙相比,乳牙牙神经纤维分布较稀疏,牙神经对于疼痛的感知功能较恒牙弱,因此,乳牙龋齿即使已侵袭到牙髓,常常也没有症状。临床上还常常见到患牙深龋已导致牙神经坏死,甚至坏死牙神经感染物质已扩散到牙齿根尖部位,导致牙根间周组织发炎、牙龈脓肿或瘘管,患儿却没有疼痛的病史。而这些牙神经坏死却没有疼痛的患牙,即使暂时未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但它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在孩子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炎症会急性发生,引起剧烈疼痛甚或颌面部肿胀;或成为一个慢性病灶,对患牙根方牙槽骨及其下方继承恒牙胚的发育产生持续的破坏,更有甚者,可能引起全身性疾病。因此,对这类患牙,家长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早期龋齿的治疗十分简单:用特殊材料把龋坏的牙体组织填充起来,一般一次就能完成,进而能恢复正常的咀嚼功能。而当孩子的牙神经出现病变,治疗起来就比较困难,常需要进行根管治疗,俗称“抽牙神经”,治疗复杂、费时,在增加医疗费用的同时,还让孩子多“受罪”。当炎症进行到一定的程度时,则须拔除患牙,然后根据患牙位置、孩子年龄及口腔情况等因素决定是否需进行间隙保持。


总之,建议家长定期带孩子做牙科检查,及时发现龋齿及早治疗。一般来说,0岁~5岁时每2个月~3个月检查一次,6岁~12岁时每半年检查一次,12岁以上每年检查一次。


误区三:怕得蛀牙,不给孩子吃糖

有些孩子的童年缺少“甜蜜”的幸福感,因为爸爸、妈妈怕他吃糖后容易得蛀牙,就“剥夺”了他吃糖的权利。“孩子三四岁,每次吃完糖还要给他刷牙,他又不配合,真是麻烦。索性就不给他吃糖了。”这是不少家长的理由。然而不幸的是,仍有不少“不吃糖”的孩子患上了蛀牙。


科学吃糖,可以没有蛀牙

糖果几乎是每个人童年最美好的味觉记忆之一,而家长因为怕孩子得蛀牙而不给他们吃糖,无异于是因噎废食,未免有些简单粗暴了。其实,通过科学合理的吃“甜”法,完全可以让孩子享受甜蜜滋味的同时,远离龋齿的烦恼。


另外,家长们千万不要以为,只有糖果、巧克力才是糖,饼干、面包、米饭、面条等食物及水果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在科学吃糖的同时,也需强调科学进食。如进食时间过长、含饭、进食频率过高等均容易导致龋齿的发生,这恐怕也是不少几乎“不吃糖”的孩子发生龋齿的原因。


吃甜食的频率、分量、粘稠度等因素都会对龋齿的发生产生影响。频率比分量更为重要,同样分量的甜食,一次性全部吃完,比长时间少量地不停摄入,所导致的龋齿概率要低得多。因为不断有甜食进入口中,会始终使口腔处于酸性环境,如此,更容易滋生细菌诱发龋齿。因此,最好每天固定在一个时间,把所有的甜食攒在一起给孩子吃。吃完甜食后,一定要记得漱口。


此外,如面包、饼干、蛋糕等粘稠度较高的甜食,容易附着在牙齿表面,比较难以清除,建议应让孩子减少这些食物的摄入量。而且,不容忽视的是,长期饮用可乐、汽水等甜味饮料,不仅是引起儿童肥胖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儿童龋齿和出现牙齿变黑等酸蚀症的诱因。因此,也要控制孩子甜味饮料摄入。


误区四:窝沟封闭每个孩子都要做

如今,不少小学与牙防所合作,在学校里为低年级学生开展窝沟封闭的牙科保健项目,受到很多家长关注。有些家长认为,只要磨牙上有窝沟就要做封闭,因此每个孩子都需要做。窝沟封闭后,食物残渣便会不停留在牙齿表面,这样龋齿就不会发生。而对于一些孩子经检查后被认为适合做窝沟封闭,他们的家长便有些不满和气愤,像似收到了“不平等”的对待。


未完全萌出、有蛀牙、沟不深,都不适合做封闭

在牙齿发育的过程中, 在磨牙的咬合面部分会形成窝沟和缝隙,这些部位恰恰是容易“藏污纳垢”的地方,食物残渣会停留其中,久而久之便导致龋齿的发生。所以,对刚刚长好恒牙的孩子来说,对这些窝沟部位进行封闭,就可使食物残渣无法附着,就可以有效避免龋齿的发生。目前,窝沟封闭的方法主要在牙表面的凹陷处,涂一层粘结性的树脂,在专用灯具照射下,数十秒内便可快速凝结为坚硬而平坦的表面。


但是,窝沟封闭也有一定的适应证,并非所有孩子都适合这种龋齿预防法。首先,牙体要完全萌出,如果还有部分牙体被牙龈覆盖的话,那么封闭剂注射其上就很容易导致脱落,造成治疗失败。而这些树脂材料的生物安全性完全经过科学论证,即便吞入腹中也没有大碍。其次,牙齿要完好健康,在已发生龋病的牙齿上并不适合。再次,由于不同孩子磨牙窝沟的深浅程度也不同,有些磨牙窝沟很浅,不会残留食物残渣,故也没有必要做封闭。


而即便符合适应证的孩子,窝沟封闭一段时间后也会发生了封闭剂脱落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在涂封闭剂时,可能有唾液的渗入,造成封闭剂没有完全与牙齿表面相黏合。此外,学校的非专业的诊疗环境以及众多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都可能会降低窝沟封闭的成功率。


误区五:孩子太小,不需要刷牙

“孩子太小,没必要刷牙,等长大一些再说吧。”这是医生听到过的不少家长的观点。他们说,自己在孩子两三岁时尝试后帮他刷牙,但是,孩子屡次不配合让他们最终放弃了。而且,有些家长还担心,牙膏容易被孩子误吞,其中的成分是否会对孩子有害。可往往真到了五六岁时,孩子一张嘴已是一口“烂牙”,让家长追悔莫及。

刷牙,从第一颗乳牙长出开始

事实上,从孩子长出第一颗乳牙开始,也就是牙齿清洁的开始,孩子牙齿清洁习惯的养成越早越好。大约从6个月到1周岁半时,孩子开始长牙,从第一颗牙萌出起,家长就可以用纱布蘸水给孩子轻轻地擦拭牙床和牙齿,或者用专业的指套刷,这样不仅能清洁牙齿,还能按摩牙龈,从而促进牙齿的发育和萌出。


到孩子两岁半时, 20颗乳牙已完全萌出,此时就可以让他了解刷牙的过程和细节,为其日后独立刷牙做好准备。2岁半到6岁时,可以尝试让孩子自己刷牙,然后由家长检查,并帮孩子补刷一次。此时,乳牙排列稀疏,牙冠较短,容易嵌塞食物。刷牙前,家长应先检查牙缝中是否有嵌塞物,若有则用牙线或棉签清除后再刷牙。


对于3岁前的孩子可以选用米粒大小的牙膏,此时孩子的吞咽功能还未发育完善,容易误吞牙膏,而这样大小的牙膏即便吞入腹中也无大碍。在孩子3岁半~6岁时,则应该在家长监督下,逐渐让孩子学会独立刷牙,并且选用低氟牙膏,用量以豌豆大小为宜;而千万不能因为孩子的不愿意、不配合,就轻易纵容他的坏习惯。6岁以上的儿童,一般学会了独立刷牙,吞咽功能也已发育完善,此时可使用与成年人一样的含氟牙膏。


误区六:大人龋齿会传染给孩子

不久前,一位龋齿患儿的母亲,急切地想让儿童牙科医生帮他推荐经验丰富的一位成人牙医。这是因为她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了一篇美国牙医对儿童牙齿健康的忠告:龋齿是一种传染病,其中不少儿童龋齿,都是由家长通过亲密接触、喂食、共用餐具等方式传染给孩子的。母亲说,为了让孩子牙齿健康,她自己要治好牙病,消灭传染源。


不患龋齿,从孩子自我防护做起

这位母亲爱子心情和以身作则的态度值得肯定,但这里需要纠正一个错误认识:龋齿是一种细菌感染性疾病,而非传染性疾病。母亲有可能将其口腔中致龋性细菌传播给她孩子,而不是将龋齿传染给孩子。无论有没有龋齿,我们口腔内都有大量细菌(包括致龋菌)的存在。而刚刚出生的婴儿口腔内并没有细菌,孩子看护者(不一定是妈妈或爸爸,也可能是祖父母、保姆等与孩子亲密接触的人)口腔中的细菌,有可能通过口对口亲吻或喂食、成人与孩子共用餐具等行为传播给孩子,一旦婴儿口腔内有牙齿萌出,致龋性细菌就在孩子口腔中定植、繁殖,成为口腔菌群的一份子。需特别强调的是,孩子口腔内有了致龋菌并不一定就有蛀牙。龋齿的发生从根本上来说,是口腔内致龋菌分解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产生酸,酸长期作用于牙齿表面,牙体硬组织发生脱钙、最后牙体硬组织破坏,形成窝洞。


所以,要想让孩子少患龋齿甚至不患龋齿,根本的方法还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口腔清洁卫生习惯,并带孩子定期进行牙科检查,即便发现有龋齿的苗头也能尽早解决。


误区七:拍牙片的辐射对孩子有害

最近,《牙片,小孩最好别拍》的帖子又流传了起来,帖子说,牙齿CT或X片中所产生的辐射剂量,对成年人可能没有问题,但是对儿童来说,则会潜伏多年,足以影响到他的生长发育和未来健康。这让一些家长担心了起来:“我儿子今年6岁,最近刚刚拍过牙齿CT,这可怎么办才好?”为此,另一些原本打算带孩子看牙医的家长,也打消了检查的念头。


一次牙片检查,相当于在电脑前坐一天

网上的流言是危言耸听。经实验论证,拍摄一次牙齿曲面断层片(俗称“全景片”)的辐射量,只相当于人在电脑前做一天的辐射量;而拍摄一次根尖片(俗称“小牙片”)的辐射量,仅相当于接听一次手机的辐射量。因此,拍摄牙片的放射剂量远在安全剂量范围以下,并不会对孩子身体造成任何负面影响。


事实上,拍摄牙片对于口腔疾病的诊疗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许多牙齿根尖部位的病变以及牙槽骨的变化,医生都无法透过覆盖其上的牙龈组织看到。而在根管治疗中,牙片的拍摄则更为重要,它能够为医生提供包括根尖是否有炎症、牙根是否发生吸收、乳牙下方是否存在恒牙胚、牙根的长度具体为多少等重要信息,以便为孩子制订出更准确、更适宜的治疗方案。


误区八:牙齿矫正,一定要等到12岁

可能一些家长会有这样的经历:在孩子7岁~8岁、乳横牙替换的时期,就已经发现他有牙列不齐甚至反颌(俗称“地包天”)的情况,有了牙齿畸形是否应该尽早矫正呢?家长带着孩子去医院的正畸科就诊,而有些医生的回答是:“孩子的牙槽骨还没有定型,现在做了没有多大意义,等到孩子12岁时牙槽骨发育定型了再来做吧。”于是,12岁是正畸(牙齿矫正)治疗起始年龄的说法便在家长间流传开了。


严重牙列不齐或反颌,治疗不能等

事实上,正畸的年龄是否一定要等到12岁左右,不能一概而论,还需要结合孩子牙齿生长的情况而定。如果是牙列不齐,一般在12岁左右再考虑是否需要正畸。有一些轻、中度牙列拥挤导致的牙列不齐,可以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可自行改善,无需治疗。而对于一些重度牙列拥挤,则要进行早期干预;对于乳牙早失导致的间隙减少或丧失,则须及时进行间隙保持或恢复;对于一些不良习惯,如吮指、吐舌、不良吞咽等,也应及早进行阻断性矫治;此外,对乳牙时期或乳恒牙替换时期由于牙齿因素导致的“地包天”需尽早治疗,以尽量减少对颌面部发育及外形的影响。


儿童时期的阻断性矫治,通常只需要佩戴一些活动性的牙套。目前,临床上还有一些预成的矫治器,如肌功能矫治器,导萌矫治器等,只需夜间佩戴。需要提醒家长的是,让孩子接受阻断性矫治,需要逐渐培养起孩子良好的依从性,否则容易使治疗前功尽弃。


误区九:孩子牙齿长黑斑都是蛀牙引起的

有些家长会因为孩子的牙齿上的黑斑而发愁。一位年轻的母亲说,宝宝自从长乳牙开始就有零星黑斑出现,因此她非常注意培养和督促孩子养生正确的刷牙习惯,“牙齿上的黑斑一般是由蛀牙引起的,平时注意口腔卫生,正确刷牙,应该可以防治的”。但是,随着孩子乳牙的长齐,黑斑却越来越多了,怎么刷都刷不掉,这让她十分困恼。


色素沉着、氟牙症,也会让牙齿变黑

造成儿童牙齿表面广泛出现深褐色或黑色现象的原因其实有很多,龋齿只是其中一方面的原因。通常龋齿引起的牙齿广泛黑斑,儿童还会伴有疼痛、食物嵌塞等症状,这需要及时去专业医院进行治疗,否则会影响孩子的换牙和颌骨发育。


除此之外,牙齿大面积的黑斑,还有一种多见的原因那就是色素的沉着。这些色素往往来源于可乐、酸梅汤等有色饮料或香甜、麻辣的食物,孩子长期饮食这些东西,会使牙齿渐渐变色,而且既不存在牙痛,又不存在牙体组织的减少。这种色素沉着通过洗牙时的抛光技术是可以去除掉的。但如果不改变这些饮食习惯,治疗后色素仍然还会再次沉着。


另外,导致牙齿大面积变黑,还有一种可能——氟牙症。如果孩子长期饮用高氟含量的饮用水会造成牙齿的变色,尤其是7岁以下儿童,牙齿变色会更加明显。目前,氟牙症还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而是重在预防,因此,一些高氟地区的儿童家长,应尽量为孩子选择无氟或低氟的牙膏,减少高氟含量物品的使用。


误区十:新门牙边缘有“锯齿”,上门牙缝隙大都有问题

当孩子长到幼儿园大班或小学一年级时,便开始换牙了。家长看到孩子长处漂亮的小白牙时都很高兴,但是,仔细一看却又忧心忡忡,原来在孩子新长出的门牙的边缘,出现了像锯齿样的三个小尖,“孩子的牙齿怎么和我的不一样?这会不会是畸形的牙齿啊?”而且,两颗上门牙之间的缝隙很大,这又会不会是没发育好呢?


门牙边缘“锯齿”、缝隙大,多属正常生理现象

其实,在新萌出的恒牙门牙切缘处,出现像锯齿样的小尖,完全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家长不必多虑。因为在门牙发育过程中,一颗牙齿通常是由三个生长中心形成的牙体组织融合而成的,在融合处还保留着一些各自“独立”的印迹——小牙尖,从另一侧面也说明了这是最新鲜的恒牙的标记。这些切缘上的小尖会随着日后牙齿的磨损而逐渐消失。


相比门牙,如果是乳磨牙脱落,其下方新萌出的前磨牙颊舌尖之间多长了一个牙尖就需要引起家长的特别注意了。因为这个多出来的牙尖常细而尖,在咀嚼食物时非常容易折断。而这个牙尖内常有牙神经,一旦发生折断,就有可能便会造成牙髓的感染,一方面会引起牙疼,另一方面影响其牙根发育。此时的治疗就相当的复杂和漫长,且有可能导致该牙丧失。因此,一旦发现这种情况,需要尽早到牙科医院寻求专业治疗。


新萌出的上门牙缝隙过大,甚至像“八字”一样朝两侧歪,家长需要带孩子去牙科医院做检查,以排除是由多生牙或牙瘤阻碍造成的可能。另外,上唇系带附着位置过低,也会造成门牙间隙过大,通过对唇系带的修整可以解决。除了以上因素外,新生上门牙有明显间隙都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这条缝隙会随着两侧新切牙的萌出而逐渐关闭。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九江牙医推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