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近年来,随着脊柱非融合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日益成为困扰脊柱外科医师的重要术后并发症。毫无疑问,在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甚至自然融合与"非融合"的概念相反,在临床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师的关注。
异位骨化是指正常情况下未发生骨化的组织中的骨形成,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虽然已知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率较高,原因不同,但长期纵向观察仍无相关结果。为了观察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长期进展变化,韩国学者Seong yi等人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脊柱”杂志上。
本研究选择67例连续行颈椎间盘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67例患者有完整的影像学资料。比较颈椎侧位X线片和CT图像,以确定术后是否有异位骨化,并分析术后18.6个月和36.9个月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分布和分级。比较不同异位骨化发生率的病例数,并计算其相对生长率。
结果表明,异位骨化的改变逐渐发展,术后36.9个月异位骨化的严重程度明显高于术后18.6个月的异位骨化程度。
术后随访,异位骨病患者由术后18.6个月的31例(46.3%)增加到43例(64.2%)。异位骨病41例(60.6%)无明显进展,26例(39.4%)同种异体骨均进入较高级别,总相对生长率和加权相对生长率分别为39.4%和48.7%。
结果表明,异位骨化仍不明显,但有变化的动态过程,是进行性的。因此,研究人员进一步建议,环境因素作用于异位骨化以及基因或蛋白质组学的分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九江牙医推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