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这些老物件,你还记住几个

2023-05-10 14:56:27

前段时间回老家,带老爹老娘去景区游玩。


2中穿红上衣的是我老娘。


 

水缸。乡下人盛水做饭用的。


靠在后墙上的叫草珊子(音),用草的茎秆编织而成,麦秸秆也行。乡下人铺床用的,冬天即松软又暖和。


 

座钟。乡下人又叫洋钟,是从西方传过来的洋玩意儿。记得小时候,煤油叫洋油,火柴叫洋火,瓷盆叫洋瓷盆,机械织布机织成的布叫洋布,自行车叫洋马车


我家姊妹们多,小时候家里穷,没买上这时髦的钟表,倒是邻居大伯家有一个,和图中左边的那个差不多,不过上面的装饰是呈对称图案的两匹马。


记得我和邻居家的小孩常去大伯家看稀奇,小时候傻,总以为钟表后面藏着个小人儿拔动指针在走。记得有一次,我趁大伯家的人不注意,趴到座钟后面看了看,并没有发现小人儿。


 

图片中有台(音)。乡下人淹咸鸡蛋、咸鸭蛋和咸菜用的罐子,口小肚子大。


瓦盆。大多是厨房用的,也有喂家禽的,死沉,容易打烂。


老扁缸。估计是出窑时的次品吧,那时卖的很便宜,块把钱一个。问我咋知道,原因是我父亲那几年落魄,改行做小生意生豆芽,卖豆芽。于是,我家里买了十几个这样的缸,还不是因为便宜呗。


。筛面用的。


 

前图像花篮一样的东西叫火筐。暖手用的。记得那时老外婆80多岁了,冬天怕冷,整天抱着个火筐。


紧挨着火筐的叫。记得每年春天,母亲在院子里种两棵葫芦苗,等结的葫芦长老了,用锯锯成两半,把里面的嚷掏掉,就是瓢了,可用来舀水或挖面。


葫芦籽可以吃,记得大人说小孩换牙时不能吃,吃了会长龅牙的。我掉乳牙时偷偷吃过,结果牙齿长得不齐整,我还后悔没听大人话呢。


后来学医后才知道这祸不应该葫芦籽背,是我的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我小时候睡觉经常用嘴呼吸,影响了颌骨正常发育。


 

马蹄灯。前排正中间,也是西方传过来的,小时候我家里也有一盏,防风,灯的亮度可以调节,后来玻璃灯罩打碎了,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丢弃在杂物间,再后来,我实在想不起它去哪儿了。


 

织布三友


织布机(上图)。我拍织布机的时候,游人多,总也拍不全。


纬线用的工具(中图)。看到图右边织布机上织的布没,带条纹的,竖条颜色的线是事先在这个工具上纬好的。


纺车。纺线用的,记得我奶奶是个纺线的好手。有时夜半醒来,看到奶奶还在昏黄的油灯下“嗡嗡嗡”地纺线。我说:“奶,快睡觉吧。”


“你睡吧,明天还要上学哩,我把这绽线纺完就睡!”每次奶奶都是这样回答我的。



图片左侧木头做的家伙,是抹墙用的泥模(音)。


中间的叫草靴,厚厚的木底,下雪天穿的。记得小时候外公外婆联手给我做了一双,我高兴坏了,每天在院子里穿着“拖拖拖”,望着晴朗的天空,急切地盼望来一场大雪。


右侧是风箱。乡下人做饭扇风用的,我家也有一个,烧碎柴禾特给力。记得有一段时间没用,再用发现不好使了,我打开一看,呵呵!发现老鼠在里面生了一窝小老鼠。



木车轮。图片左后方,这个没见过,我小的时候农村已经流行使用橡胶车轮了。


碾药的工具。左前方,记得幼时,经常看到药铺的老先生坐在一把老藤椅里,双脚有节奏地蹬着木把儿碾药,还不耽误和别人说小话。


右后方靠在柱子上的叫簸箩,多用于分拣粮食中的杂质。


簸箩旁边的叫穴子。主要盛装粮食,一般用高粱秆编制。制作过程:把高粱秆劈开,用水泡软,刮嚷后编制而成。


铁火盆。前右下方,烤火用的,我老家现在就有一个,放入劈柴,由于铁散热快,一会儿屋里就暖和和的。



蓑衣。左后方,前边的是斗笠。下雨天方便乡下人田间劳动的雨具。


竹筐。竹子编制而成的,我们当地人又叫面筐



耕种三友


。图中右二,犁地用的,我们当地犁地用的牲口一般是牛,牛性子温和,相对好驾驭。


。图片前方带铁齿的农具。犁过的地,要用耙几遍,目的是把土块拌碎,整平。


。播撒种子用的农具。



缝纫机。小时候流行三大件:车子(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最早时候,我父亲在公社拖拉机站工作,那时我家条件尚可,三大件是混上了。后来拖拉机站解散,父亲又回到乡下当农民,家里日子不好过,为了给我们交学杂费,父亲就把他那辆洋马车卖了。


记得我家的缝纫机是蝴蝶牌的,我妈可宝贵了,特意给它做了个布罩。只可惜我那时小,不会蹬,老是倒车。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这些老物件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成为6070年代乡下长大孩子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END——


我不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我渴望生命打开的另一种方式!


原创不易!打赏您随意!

欢迎关注和转发!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九江牙医推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