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整理医疗烦恼?

2023-05-10 14:56:27


今天的录音不能从喜马拉雅上下载下来,需要听录音的小伙伴欢迎稳步喜马拉雅APP哦~


现象


现在去医院看个病是真难,不仅要排老长队、花很多时间、准备足够的钱,还要有强大的思辨力。,医疗信息不对称、医生个体差异大,也让大家颇费心思。专家门诊一号难求,普通门诊和专家门诊是判断好医生的唯一办法吗?怎样才能在的大环境下获得良好的健康保障?对于宏观的医疗问题,我留待以后整理社会论点时再分析,今天只谈我们个人能够掌控的部分。


医生分析


我只有一些外伤和儿科的就诊经验,从中观察到了不少端倪。判断一个医生的好坏,主要看他的行医态度——这里的态度,不是指“有没有微笑、会不会笼络病人”这样的服务态度,而是慎思、务实的“整理态度”,完全可以套用整理的六项原则今天整理一下好医生的言行备忘。


首先是诚实原则,认真观察和测量。我带孩子参加婴儿体检时,就遇到过测出来的身高体重比上个月还“回缩”的、摸一下孩子腿就交待我去大医院“确诊是否髋关节脱位”的。如果这一步马虎,后面的结论都可以忽略,即使结论正确也是瞎蒙,没有意义。


其次是勇敢原则,医生对病症是否表现得冷静、稳重。好的医生会顾忌自己的反应对病人的情绪影响,因此会克制自己不要大惊小怪、更加不会用夸张的语气描述病情、引发病人恐慌、诱导过度医疗。我遇到过大肆宣扬“宫颈糜烂”危害的医生(宫颈糜烂已经被证实是一种正常表现),小伤病也强烈推荐手术治疗的医生。毫不客气地说,医疗资源的紧张,部分原因就是,人们受到“粗糙检查”和“夸张语气”惊吓,慌不择路地挤到权威机构、不知不觉推动了过度医疗。


第三是当下原则。重视观察和复诊,关注病情的发展变化、及时寻找原因。医疗属于影响因素复杂、变数很多的工作,任何一点细微变化就会导致后面的大局走向不同的方向。神仙也做不到全知全能,只能努力随时抓住当下。


第四是界限原则。别人身上的病,医生不可能直接体验到,因此一个负责的医生永远会谨慎联系线索、检查有无遗漏,永远只提供“参考”建议, 叮嘱患者“观察”“复诊”,而不会草率结论。我要求拔智齿时,医生就反复向我确认:“你的骨折刚好,身体吃得消吗?拔牙风险很大,可能会有严重感染,在例假期吗?吃过抗凝药吗?头孢过敏吗?……”即使我签了“生死状”,他仍然反复确认。看起来好像我拔牙痛在他身上一样,其实他只是对自己界限外的事物保持有敬畏感,这对控制结果是有益的。


第五是价值原则。好的医护人员会把握时间、疗效、金钱等多方面的价值平衡,采取效率最高的方案。


第六是自然原则。这一条更多是考验医生的专业程度,要觉察这一点,需要求医者善于学习。


综上,一个好医生的表现一定是:专注地检查,冷静沉着地思考,反复查看各项检查结论,反复确认患者的感受、现状、意愿,谨慎建议治疗方案,不害怕推翻自己之前的结论。表面上看,一定会有人嫌弃这样的医生“不够果断”,怀疑他“经验不足”,但是这才是真正务实、负责的态度。


我最近读到一篇别人就医经历:《青春之歌》作者杨沫之子洪波的亲身经历—— 身心的历练,里面的描述也和我的经验基本一致。


不做“听话”的病人


1不迷信“专家”


“专家”的名号,只是按一个特定的业内标准而评选出来的。如果不知道具体的标准,只凭自己的想象,那么专家的水平也许治不了自己的“病”。我一直告诫自己:不要因官方的“资质评鉴”而放弃自己的智商。因为我既遇到过言行符合整理原则、严谨务实的老专家,也遇到过受到功利环境制约、无法静心发挥真实水平的专家。说到底,“专家”称号,是用别人的标准来定的,而能不能治好自己的病,还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每个人对疾病的心态、治疗效果的期待都不一样。人非圣贤,专家也会遭遇精神状态的高峰低谷,不会永恒不变。这些情况都需要纳入我们的行动计划。


另外,现代社会对“医生”“专家”的期望太高了,很容易因爱生恨。人生病之后,感恩、平静的情绪才更有益康复,猜疑、埋怨只会起到反作用。我认为只要适度降低自己对医护人员的期望,就能避免这种烦恼。客观对待医生的价值,不要迷信、神化。医生能创造的价值,任何一个人经过同样的学习实践,都能创造出来。我以前觉得医生是神奇的职业,怀着这样的敬仰报考了医科大学,亲身历见医学生是如何被培养出来、走上职场,才意识到医生、医疗没有那么神奇。这样的经历也许大家都有类似体会,就像看魔术表演时,都感到惊叹,但是当面纱揭开后,大家就会大呼“不过如此”。


2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求医不如求己》说:“医生治得了病,救不了命。”鲁迅之所以弃医从文,也是因为认为单靠医治体魄救不了命。与医生相比,其实患者才是保健的唯一界限主体(“主体唯一”原理我在《界限原则2》中说明过),我们很容易忽略这一点。


我之前帮助别人整理物品时,常常发现大量的药品囤积。很多人告诉我,他们在就医时,从来都很听话,医生说什么,他们就怎么做。这些药都是医生开了就买回来,吃不完就放着,“哪一天可能还会吃”。“家中囤药越多,主人身体就越差”,这可不是迷信的说法。一个家庭的健康状态确实和药品囤积量正相关,原理是这样的:凡是药品就视作圣物保存,这样的人往往很少研究“我是什么样的症状?这种药是治什么的?为什么医生要给我开这种药?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不吃药就达到治疗效果的?”不重视“真实的健康”,又怎样能获得真正的健康呢?全靠蒙?概率太低了,生活的选项远比试卷上的多选题复杂得多!如果一个人会正确整理药品,结合自家实况判断

“这是抗生素,病已经好了就几乎不再有机会使用,下次遇到严重感染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使用也需要遵照医嘱,保留意义不大,扔!”

“这是消毒液和绷带,孩子调皮好动,随时可能受伤,保存一点应急更好,即使放到过期没用上也没关系,就当买保险吧。”

对自己负责的思辨态度才是健康的起点。


3尊重医生的价值


这个尊重,是指以独立的姿态、去欣赏医生独特的专业价值,而不是以“被救者”的弱势心态盲目崇拜医生。我以前对医疗的态度,就走过两个极端,挨了很多烦恼。


先是盲目崇拜,我小时候总幻想医生能“治好一切病”,于是自己患疑难杂症的时期就特别希望医生能给一些建议。但是我的那些问题,诸如长期便秘(《便秘可能是一种情绪疾病》)、慢性鼻咽炎(《整理“慢性鼻咽炎”》)、重度青春痘、肥胖、一过性心脏隐痛,等等,恰恰都是现代西医“原理不明”“没有特效药”的病。即使是我亲身上阵去读了医药专业,也没有找到解决方案。特别是后来“宫颈糜烂”被正名,广泛“分娩侧切”被停止,这些被证实是“人类白吃的医疗苦”之后,我的内心遭受到严重打击,对现代医疗一度失去信心。


我做过好几年“医疗无用主义者”,鄙弃一切打针吃药手术,认为现代医疗是无用的。后来我家里人也开始盲目模仿我的不就医行为:爸爸抗拒现代医疗的功利态度,一味忍受高血压的不适,拒绝就医服药;孩子出生十天脐带未脱落、脐周发红,家人仍然不以为然,月子里的我急得直掉眼泪;孩子发烧到精神不好也认为“不用送医”……虽然最终都平安无事,但也让我意识到“无医药主义”的偏颇、意识到:我不是全知全能的,在某些状况下,我仍然很需要医生帮忙。


现在,我更倾向于认为:有问题的不是医疗,而是自己。只要端正了自己的态度,医疗的烦恼就烟消云散了。


总结


生病的时候,遇上好医生是人生大幸,明白如何判断和感恩医生的价值,才不会让好医生被功利洪流埋没。如果遇上性格急躁、见解不同的医生,则是促进我们学习、思考、练习决策力的好机会。毕竟每个好医生都有过经验青涩、傲慢急躁的阶段,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地碰撞,他们才能慢慢成长为好医生。最重要的是,把握健康的主动权,掌握在身体主人的手里。看病不是单纯地把自己交给医生,而是“感受自己的身体——代表身体与医生谈判沟通——寻求回归健康的平衡方案”这样一个大局过程。




安文一叨:


各位开工愉快!大家节日过得开心吗?我这个节日太过瘾了,拄着单拐去逛宜家,第一天出门就挑战了3300步,很有成就感哈~不过也把写文章忘得干干净净,今天这篇是早上起来现写的,成功把字数控制在了3000以内。

另外,写文章的感觉也很不一样。如果是以前,肯定会想着“今日事今日毕”,往往是熬夜赶工还是完成不了计划。昨天晚上十点困了,果断睡觉。早上起来无论是精神状态、思路还是心情,都比晚上更好。我建议持有“今日事今日毕”而饱受拖延烦恼困扰的小伙伴们,不妨尝试一下“今日觉今日睡”。就整理原则而言,睡觉是比劳动更基础的需求,我们应该优先更基础的需求。




首先,你得爱自己

用整理的智慧回归自在生活


感谢您阅读我的生活小论文。我是安静斯文的整理师安文,我研究所有的生活烦恼《一心整理实践术》是我在整理过程中独创的整理方法论,可以解决所有的烦恼。我已经无数次从不同角度质疑过这套理论,但始终没有找到瑕疵,欢迎热心的各位伙伴帮助我质疑与验证。不论您有任何问题或质疑都请务必留言或私信,安文期待与您交流。

这里没有说教的条条框框,只有亲身的经历和思考。愿意和大家一起,用整理愉悦生活。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九江牙医推荐联盟